国产资源在线播放_在线黄色免费_欧美在线视频看看_亚洲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廣州、重慶爭奪中國汽車第一城

廣州、重慶爭奪中國汽車第一城

酒娟 2025-01-12 滾動科技 5 次瀏覽 0個評論

  2024年上半年重慶汽車產量第一,全年廣州有望奪冠,廣州和重慶正在激烈爭第一

  文|《財經》實習生 陳思宇 記者 王靜儀

  編輯|王靜儀

  過去五年里,中國汽車第一城,一直都是廣州。

  2023年廣州汽車產量達到318萬輛,整車產量連續五年排在全國第一。中國每制造十輛車,就有一輛是廣州造。如果說中國造車看廣州,廣州汽車就要看廣汽——在318萬的年產量里,龍頭企業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后稱廣汽集團)占據了252.88萬輛,占比超過80%。

  但2024年,趨勢變了。

  廣州市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廣州汽車產量179.34萬輛,同比下降20.8%,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7.4%。

  2024年前三季度,廣州GDP為22149.95億元,排名全國第五,同比增長2.0%,增速在全國GDP十強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一。而作為重點產業,汽車制造業“仍處動能轉換深度調整期”,1-11月增加值降幅擴大至19%,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拖累因素之一。

  在廣州汽車產業承受重壓的同時,不少城市又憑借新能源汽車行業雨后春筍般崛起。重慶市經濟信息委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重慶汽車產量達到121.4萬輛,超過廣州,摘下汽車第一城的桂冠,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9.1萬輛、同比增長150%,增速在全國汽車產量前十大省市中排名第一。2024年前三季度,重慶汽車產量達173.46萬臺,同比增長8.0%。

  2024年上半年,重慶超越了廣州;但在前三季度,廣州又實現反超,領先5.88萬輛。目前全年數據還沒公布,從1-11月的增幅來看,廣州大概率能夠捍衛第一城的榮譽。但不可忽視的信號是,新能源大潮已經攪亂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越來越多的新入局者后來居上。

  近些年,燃油車市場失去昔日光輝,在行業經歷激烈洗牌的過程中,車企或迎來輝煌或陷入低谷,而它們所代表的城市,在轉型挑戰中的掙扎與蛻變,也逐漸顯露出來。

  “車都”陷入掙扎

  “汽車”,一直是廣州產業傳統優勢的一張亮麗名片。

  素有“車都”之稱,廣州的汽車制造業萌芽于20世紀80年代,根基扎實,底蘊深厚。經歷了自主摸索、合資試水、合資崛起以及自主品牌崛起四個階段,廣州孕育了廣汽傳祺、廣汽埃安、 小鵬汽車、合創汽車等多個自主品牌,整車制造體系成熟,合資合作也成果顯著。

  憑借12家整車制造企業和超過1200家汽車零部件及貿易企業,廣州構建起包含整車制造、零部件供應、技術研發、檢驗檢測、進出口貿易等在內的全鏈條產業體系,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基本達到“國內每10臺車就有1臺廣州造”。根據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布的數據,2023年廣州汽車產量達到318萬輛,整車產量連續5年全國第一。

  在這318萬的產量中,龍頭企業廣汽集團占據了252.88萬輛。這意味著,廣汽集團的表現直接關系到廣州汽車產業的興衰,對廣州的整個工業制造領域都有不小影響。縱觀廣州汽車制造業30余年的發展歷程,廣汽集團已成為其桂冠上不可或缺的一顆明珠,與整個廣州汽車業同呼吸、共命運。

  而面對汽車行業價格內卷、競爭格局劇變的外部環境,廣汽集團未能從舊模式中走出來,營業業績下滑明顯,其困境更是直接地體現在了廣州汽車制造業身上。

  2024年,廣汽集團汽車產銷雙雙下滑:汽車產量191.66萬輛,同比下降24.21%;汽車銷量200.31萬輛,同比下降20.04%。其2024年三季報顯示,該公司第三季度營收282.33億元,同比下降21.73%;凈利潤虧損13.96億元,同比下降190.4%。廣汽集團面臨著空前的盈利壓力。

  細數到具體品牌上來看:2024年前三季度,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在集團總銷量中的占比高達62%,然而,它們的銷量同比分別下滑了29%和24.5%。至于廣汽的兩大自主品牌,廣汽傳祺和廣汽埃安在同期的銷量分別為29.6萬輛和35.1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了6.4%和35.4%。

  作為豐田、本田等日系汽車在中國最大的生產基地,日系油車在國內市場的整體衰退趨勢,對集團以及廣州汽車制造業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2024年前11個月,日系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零售份額下跌到13.7%。

  2024年前三季度,廣州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7.4%,用廣州市統計局的話來說,仍處“動能轉換深度調整期”。

  為了扭轉局面,廣州汽車制造業都必須進行更加堅決的戰略轉型。

  2023年,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量占汽車總產量的比例約為20.4%,低于同期全國31.6%的水平。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廣州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能將達到200萬輛,保有量達到80萬輛,滲透率超過50%,將自身打造成為全球知名的“智車之城”。

  目前,廣州集聚了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如祺出行、沃芽科技、安途智行等國內領先的自動駕駛企業,這些企業的集聚能推動廣州汽車產業的智能化升級,帶動傳感器、芯片、軟件等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根據廣州市政府印發的《廣州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廣州市將建成國家級智能汽車產業化示范區、基于寬帶移動互聯網的智能網聯汽車與智能交通應用示范區、國家5G車聯網先導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高地和汽車國際貿易中心(“三區一高地一中心”)。

  重慶重奪桂冠

  在廣州汽車產業倍感壓力的同時,重慶的汽車產業卻展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2024年上半年,重慶第二產業增速達到7.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其中,汽車產業表現尤為突出,產量達到121.4萬輛,增幅達到30.3%,成為全市工業增長的重要支撐。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39.14萬輛,同比增長1.5倍。

  發展成績優異的重慶汽車產業,在上半年拿下三個“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速位列全國汽車產量前十省市第一;“重慶造”汽車的代表賽力斯問界M9銷量穩居50萬元以上豪華車型第一;汽車產量位列全國城市第一,擊敗廣州,重回全國“汽車第一城”。

  在過去七年里,廣州的汽車產量一直領先于重慶,這一格局的打破分外不易。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重慶汽車產量曾高達315.62萬輛,連續3年登頂全國第一,如今終于“王者歸來”。

  2023年,廣州的汽車產量達到317.92萬輛,而重慶為231.79萬輛,兩者之間相差90萬輛。從2017年到2023年,廣州的汽車產量維持在300萬輛左右并穩步上升,一直位居全國首位。

  相比之下,重慶汽車產業的發展之路顯得頗為坎坷。2018年,中國汽車市場迎來了28年來的首次負增長,身為汽車制造重鎮的重慶,其汽車產業也深陷“寒冬”,長安汽車等龍頭企業面臨嚴峻經營挑戰,產量出現斷崖式下降。當年,全市汽車產業增加值較2017年下滑了17.3%。

  到了2019年,汽車產量縮減至138.3萬輛,產業增加值有所回暖,但整體仍處在下滑狀態。

  2020年,重慶汽車產量終于止跌回升,達到158萬輛,同比增長12.7%;2021年,產量達199.8萬輛,實現較快增長。到了2022年,產量達到209.18萬,重新跨越200萬輛臺階,同比增長4.1%。

  時隔數年,重慶汽車產量重回全國首位,離不開其對新能源車的重視。2024年1-11月,重慶市的汽車總產量達到了222.8萬輛,同比增長7.2%。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為81.29萬輛,同比增長100.4%。

  近兩年,重慶搶抓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走起高端智能化、集群化道路。一方面,重慶支持長安汽車、賽力斯等企業加快在智能網聯新能源領域的技術、產品布局,持續推出深藍、阿維塔、問界等中高端品牌,實現產品“換道超車”。

  另一方面,重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圍繞整車及鏈主企業需求,全面梳理產業鏈上下游產品和企業,重慶日報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重慶全市汽車產業簽約項目179個,簽約金額達1300億元。

  在這一背景下,“重慶造”汽車品牌快速成長。2024年,長安汽車全年總銷量達268.38萬輛,同比增長5.12%,創近七年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達73.46萬輛,阿維塔、深藍和啟源三大新能源品牌齊頭共進,阿維塔品牌覆蓋20萬—45萬元價格區間,實現品牌的向上突破。

  賽力斯新能源汽車全年累計銷量達42.69萬輛,同比增長182.84%,旗艦車型問界M9異軍突起,在50萬元以上豪華車市場表現突出。

  2024年上半年,重慶超越了廣州;盡管全年數據還沒公布,不過從前三季度的情況來看,重慶整體超越廣州并不容易。但長遠來看,在長安、賽力斯兩大主要車企的引領下,重慶汽車產業已蓄勢待發。

  城市的掙扎與希望

  “不轉型,就是死。”——在2023年11月17日開幕的廣州車展上,有車企在展臺上貼出了上述內容。新能源浪潮的沖擊已經深入行業每個角落,沒有車企可以置身事外。

  2024年上半年,廣州和重慶的排名一降一升,其實是對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態勢的反映。

  2023年,廣州以317.92萬輛的汽車產量連續五年位居全國城市之首,而重慶、上海、深圳和長春分別以231.79萬輛、215.61萬輛、178.6萬輛和155.8萬輛的數量緊隨其后,占據全國城市汽車產量的前五名。

  在前五名中,憑借著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賽道上的持續發力,深圳成為頗受矚目的后起之秀。2023 年,深圳新能源汽車產量達 173.3 萬輛,位居全國城市首位,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達到31.6%。“深圳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11 月 14 日,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 1000 萬輛,其中深圳的貢獻占比接近五分之一。

  除了深圳,合肥也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奮起直追。合肥市工信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21日,該市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突破100萬輛大關,預計全年產量將超過130萬輛,這一成績已超過2023年排行第二的上海(128.68萬輛)。

  前五名中,還剩下上海和長春兩個傳統制造業強市。如今,它們都在尋求更大力度的轉型升級,以應對新能源汽車時代的挑戰,但面前的現狀卻截然不同。

  2023年,上海汽車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9603.01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28.68萬輛,同比增長34.4%。作為我國汽車工業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上海擁有上汽集團等大型傳統汽車企業,具備完善的汽車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基礎。特斯拉超級工廠的投入使用,使上海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技術水平的提高又吸引大量人才,創新能力再上臺階。

  而在高緯度的東北地區,漫長的冬季極大地限制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長春汽車產業對燃油車依賴較大。2023年,長春汽車整車產銷分別達到155.8萬輛和156.7萬輛,同比增長16.7%和17.6%。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分別增長43.2%和62.7%,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然而,從絕對數量來看,長春的新能源汽車產量為11.78萬輛,這占本市汽車總產量的比例不到10%,且僅相當于同期深圳新能源汽車產量的6%,與領先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背靠一汽集團,2023年,長春市汽車產業的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例達到75.5%,可以稱得上“一業獨大”。但在當今新能源浪潮的沖刷下,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嚴重依賴汽車產業的長春轉型狀況不算樂觀,正面臨更大的波動與挑戰。值得一提的是,2023上半年,東北的新能源車里,插混車占到35.8%,占比高于全國水平,多技術路線并行是現階段東北新能源車推廣的現實選擇。

  2023年6月,一汽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邱現東公開表示一汽集團將堅定推進“All IN”新能源戰略,全領域、全價值鏈向新能源汽車奮進轉型,并定下目標:2025年,一汽集團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將超過145萬輛,其中自主品牌占比將超過50%。

  新能源的沖擊無孔不入,行業的震蕩更是直接影響到城市的興衰,新入局者以沖擊之勢高調上榜,守擂者也在傳統汽車時代的優勢上,努力探索未來的方向。

  原有的競爭格局被打破,往后每年的“汽車第一城”,都要帶些懸念了。

你可能想看:

轉載請注明來自造財(上海)財務稅務代理有限公司,本文標題:《廣州、重慶爭奪中國汽車第一城》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
網站統計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