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坊間熱議多時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在京召開,當鏡頭掃過前排就座的明星企業家陣容時,韋爾半導體創始人虞仁榮,無疑是一張令公眾略顯陌生的面孔。
虞仁榮的亮相,令公眾得以“看見”中國經濟結構在更深處發生的變革。
虞仁榮能夠作為半導體行業代表出席這場高規格座談會,絕非偶然。在半導體一大細分市場—CMOS圖像傳感器(CIS)領域,他所創立的韋爾半導體已經確立了世界級競爭力,不僅在手機CIS市場出貨量穩居全球前三,在新興的車載CIS市場份額更是直逼老大安森美。
這位從寧波鎮海鐘包村走出來的清華學子,憑借非凡的嗅覺和魄力,已經在半導體產業打拼出一塊屬于自己的天地,而他的人生軌跡,恰是中國硬科技突圍的上佳注腳。
1985年的清華園,當時的無線電系(后來的電子工程系)迎來了一批將會改變中國半導體版圖的年輕人。這批后來被稱為“清華EE85幫”的85級新生里,除了虞仁榮,還誕生出兆易創新舒清明、卓勝微馮晨暉、格科微趙立新、燧原科技趙立東等十數位日后在產業江湖翻云覆雨的大亨。
在那個微電子產業艱難起步的當口,這些年輕人悄然踏上了信息時代的主升浪。而即便這幫恰同學少年的精英人物里,虞仁榮對做生意的興趣和天賦也早早為人稱道。
本科畢業之后沒多久,當同學們還在各自分配的單位與示波器、仿真軟件較勁時,他就果斷放棄了安穩但枯燥的工程師職業路線,選擇“下?!睔v練,跳槽到當時摩托羅拉公司旗下一家分銷商,從事電子元器件貿易。摸透了市場、積攢了人脈之后,他又自己單飛創業,伴隨著九十年代BP機、大哥大、VCD、彩電等一浪接一浪的電子產品消費熱潮,很快成為了北京地區最大的電子元器件分銷商。
以今天的眼光回顧,虞仁榮“下?!睍r機無疑拿捏得恰到好處。
十億中國消費者所聚攏起的磅礴力量和商品流信息流的相對滯后,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倒爺”生意提供了巨大紅利,日后的許多中國商界大佬,也都是從中攫取了第一桶金。
2007年,已經小有成就的虞仁榮再次選擇走出舒適區,創立韋爾半導體,打造自有品牌的分立器件和集成電路產品。
虞仁榮這場二次創業,堪稱貿工技模式轉型升級的經典案例。
當多數分銷商同行仍在“躺賺”進口元件貿易差價時,虞仁榮已著手打造自有品牌,通過自研分立器件切入產業鏈價值鏈上游。此時的戰略布局,也已顯露出他“技術+資本”雙輪驅動的商業哲學:既有自己內部孵化的遠見和定力,又善于通過外延并購快速形成競爭力,通過連續收購并成功整合多家國內芯片設計企業,使韋爾的研發團隊和產品線迅速完善了起來。
十年之后的2017年,韋爾半導體成功登陸資本市場,虞仁榮身家暴漲,也是在這一年,他開始了人生最大的一場商業冒險,對總資產數倍于韋爾、位列全球圖像傳感器市場前三的北京豪威發起并購。
這場蛇吞象式的并購一度遭遇競爭者阻擊,不過關鍵時刻,虞仁榮的人脈發揮了作用,主導豪威的清華背景團隊選擇了牽手校友虞仁榮,他不久被任命為豪威CEO,就此掌握了決定性優勢,隨后在2019年又闖過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這道難關,最終,A股上市公司韋爾股份成功完成對北京豪威收購,正式進入了CMOS圖像傳感器行業。
這次百億豪賭,為虞仁榮帶來了豐厚回報,伴隨中國智能手機和新能源汽車的迅猛發展,作為圖像傳感器芯片世界級供應商的韋爾股份備受投資者追捧,市值穩居千億以上,虞仁榮的個人財富也一度達到了百億美元級別。
這次并購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同樣意義非凡。隨著韋爾股份將豪威的CMOS技術與其自身設計能力有效融合,中國本土企業首次在智能手機、醫療影像等高端傳感器領域建立起完整產品和研發體系。依托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勢能,韋爾在全球車載CIS市場占有率更是連年高速增長,直接叫板安森美、索尼等國際巨頭。
回顧虞仁榮的商業傳奇,其成功密碼正在于工程師思維與企業家精神的融合,使其能夠敏銳識別技術和商業趨勢,并果斷投入資源,卡位市場爆發前夜。曾經有人總結過:“他的每一步都比時代剛剛快半步,天賦異稟地抓住了時勢,順勢而為”。
其“全球視野,本土深耕”的戰略定力逐漸體現出來。無論行業周期起伏,韋爾半導體始終堅持將營收大比例投入研發,構建起超過2000人的研發團隊;當國際環境波動時,又率先完成供應鏈本土化改造,旗艦手機CIS產品OV50H的代工廠由臺積電切換為中芯國際,極大化解了供應鏈風險。這種戰略定力與戰術靈活的結合,恰是中國半導體破局的寶貴經驗。
如今,半導體江湖后浪洶涌,虞仁榮的“中國半導體首富”頭銜,已經交棒給了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兄弟。作為“前浪”的虞仁榮除了興建家族祠堂等軼聞,更多是以資本市場大鱷的形象為投資者所知。
不過,年近花甲的虞仁榮對時運的嗅覺依然敏銳,近幾年來,他對于回饋社會傾注了大量精力,在慈善捐贈上手筆極大,甚至有了“中國首善”之譽。特別是2020年,他宣布捐資200多億元人民幣,在家鄉寧波籌建東方理工大學,旨在建成一座小而精、高起點、高水平、國際化的新型研究型大學。
那么這一次,虞仁榮嗅到的又是怎樣的時代脈搏?
選擇在家鄉寧波創辦東方理工大學,虞仁榮顯然深諳時勢之變。當中國半導體產業遭遇“卡脖子”困境,基礎研究薄弱、產教融合脫節等結構性問題愈發凸顯。傳統高校的專業設置、人才考評、資助體系,已越來越難以滿足科技創新的更高要求。這座定位“小而精”的新型大學,實質是企業家對國家戰略需求的精準回應。
這種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在今日尤具啟示意義。當全球半導體戰爭進入白熱化,這位總比時代快半步的寧波商人,已悄然將籌碼押注在下個三十年的科技競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東方理工外,福耀科技大學、西湖大學等企業家興辦的研究型大學也正集體崛起,當曹德旺投資100億建福耀科技大學,強調要培養“工程師的搖籃”;當施一公執掌的西湖大學聚焦基礎科學研究,此時此景,不能不令人聯想起美國私立研究型大學在一個多世紀前的興起。
1891年,鐵路大亨利蘭·斯坦福為紀念早逝的兒子,捐資創辦斯坦福大學;1890年,石油巨頭洛克菲勒資助建立芝加哥大學。這些美國奔騰年代的企業家們,在功成名就之后不約而同選擇興辦教育,背后是美利堅民族從經濟崛起向文明自信轉型的集體覺醒,這批研究型大學,也深刻改變了全球科學力量版圖,在短短數十年里,讓托克維爾曾感慨重應用輕基礎的美國科學界,成為全球基礎科學創新高地。
站在歷史長河回望,企業家辦學從來不是單純的慈善行為。從洛克菲勒們到虞仁榮們,資本與知識的結合始終在演繹著文明進階的密碼。當東方理工大學計劃在2025年招收首批本科生,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所大學的誕生,更折射著一個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從追趕到創造的臨界時刻降臨。
一個偉大民族看待世界的視角蛻變,或許比GDP數字更能定義真正的大國崛起。在這個企業家精神得以大展手腳的時代舞臺上,虞仁榮的故事新篇正在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