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對提升中國產業競爭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途徑,籌劃十五五發展藍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指導中新廣州知識城智庫召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中新廣州知識城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走在前列”研討會,邀請相關部委和中咨公司的專家學者,以中新廣州知識城為例,探討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如何建立健全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如何釋放創新驅動的潛力、如何開放式創新、如何綠色發展、如何推動科技和產業項目更好地落地。
2024年11月20日上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指導中新廣州知識城智庫舉辦“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中新廣州知識城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走在前列”研討會。
中新廣州知識城合作事務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黃偉堅匯報知識城建設成就時表示,2010年,自“3+1”中心旗艦項目誕生以來,知識城始終秉持著互利共贏的理念,在知識產權、科技創新、綠色智慧城市上面打造了一系列的品牌,具體做了五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化改革,激勵高質量的發展。知識城依托國家雙邊合作項目、廣東自貿聯動發展區等優勢,推動了高質量的發展。2020年,知識城的總體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2022年廣東省知識城條例出臺,賦予了知識城更多的省事權。
第二,對外開放和深度拓展。知識城與新加坡的合作日益緊密,簽署了81份合作備忘錄,新加坡四大國企已在知識城落戶。此外,還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頂級資源建立了聯系。
第三,現代產業集群挑起了大梁。知識城形成了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三大優勢產業集群,目前有160個在建項目,預計產值達1200億。生物醫藥領域有百濟神州、康方生物等企業,集成電路領域有粵新芯片半導體等企業,新能源汽車領域有小鵬汽車等企業。
第四,科技創新迸發新的生機。知識城啟動了國家級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引進了14所高校研究生院和孵化器,在讀研究生超過6000人,大學生達35000人。在芯片領域,推動了GPU和CPU相關的發展,同時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也有所布局。
第五,城市空間格局的日臻完善。知識城全力構建“一核兩心,兩軸多園”的空間布局,打造了九龍湖CBD核心區等文化地標,并建設了20平方公里的創新谷。交通方面,擁有八條軌道、七條高速、七條快速路,實現了與粵港澳大灣區關鍵城市的快速通達。
與會專家通過解剖中新廣州知識城這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圍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題,討論中新廣州知識城發展中存在的真正難點、堵點和政策需求。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李曉超首先肯定了中新廣州知識城的發展成果,他表示,建設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試驗區很有必要,目的是要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探索出一條可行有效的路徑,其中的關鍵就是要調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積極性。試驗區要認真謀劃有效的人才機制、資金運營機制和風險管理機制。建議知識城探索構建新質生產力發展評價指數體系,以反映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態變化情況。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畢吉耀從國際國內的宏觀形勢分析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提出建議,他指出,一是要推進科技、教育,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二是要統籌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以及未來產業的超前布局;三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區之間根據發展階段、功能定位、開放水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把握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向路徑,有選擇有先后有重點地發展;四是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業務發展部主任陳佳鵬認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存在著很多泡沫,呈現低端供給過剩,高端供給不足的局面。我們往往關注資金和項目而忽視產業,重大平臺和重大項目的硬連接應該是知識城未來發展的重要抓手。針對現有問題,要把創新政策、體制機制和國家的發展的方向以及當前的增量政策做有機結合。實現場景驅動立項創新取得新突破,用場景催生研發、吸引投資。打造先行先試的改革樣板,特別是在重大項目落地、重大政策突破、重大改革和重大技術攻關的過程中形成可復制推廣經驗。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區域科技發展研究所所長巨文忠表示,創新體系一是看有沒有大學科研院所這樣的生產知識的機構,二是看有沒有一批具有高報酬遞增、高創新率、高壁壘的創新型產業,三是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是否形成了協同創新效應。中新廣州知識城是有很多創新走在前列的,比如協同創新、產業融合創新,開放創新。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時代,創新模式發生了變化,現在是場景創新,是科學、技術、產業一體化創新。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內在的邏輯和核心是產業發展,大學也不僅是知識生產者也是知識轉化的創作者,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的創新模式本質上就是新型生產關系的調整,我們需要在體制機制上做一些改變,最后還要考慮智能化發展。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綠色城市研究所所長董珂認為,一個宜居、韌性、智慧的城市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應當建立符合生態導向的規劃指標體系,實現職住平衡,推動綠色交通體系建設。中新廣州知識城需要關注如何快速獲取全球前沿知識和頂尖技術,在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層面實現質量的提升。過去是產業吸引人再帶動城市發展,現在只有提供好8小時工作以外的生活空間人才愿意來。中新廣州知識城的優勢是環境優勢,相對劣勢是區位,它最適合做0到1的創新中心。圍繞創新中心,應當處理好“城、人、產”的關系。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杜國臣指出,人工智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之一,人工智能對開放和創新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影響,比如對開放領域的影響體現在消費、國際貿易和產業鏈等方面。未來要關注算力供給、出口限制、海外算法數據、人才、數字鴻溝、人工智能治理體系和統籌開放與安全等問題。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馮楚軍主持會議并作總結。參加研討會的還有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社長潘治宏、副總編輯劉學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科研部主任南儲鑫、公眾意見調查部馮瑾以及中新廣州知識城等同志。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