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资源在线播放_在线黄色免费_欧美在线视频看看_亚洲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第一大省,深度求索

第一大省,深度求索

甕賽 2025-02-07 滾動科技 3 次瀏覽 0個評論

  每經記者 楊棄非????每經編輯 劉艷美

  2月5日,廣東新春第一會,連續第三年聚焦高質量發展。

  稍顯特別的是,今年,“人工智能”被格外高亮——

  “人工智能正在掀起產業變革,機器人時代逐步照進現實,廣東兼具機電技術和數智技術兩大優勢,要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兩大領域下大決心、集中發力,構筑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

  會上,廣東省委書記特別提及三家明星企業:華為、深度求索(DeepSeek)及宇樹科技。后兩家企業,正是近期火爆全網的杭州“六小龍”企業代表。

  宇樹科技不久前在美國電子消費展(CES)上大放異彩,又在剛剛過去的春節登上蛇年春晚。DeepSeek更是近期最受關注的AI企業,一度以一己之力重創美國科技股,也讓國產大模型撼動全球行業格局出現新的可能。

  反觀廣東,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面對新一輪人工智能發展浪潮,廣東的機會又在哪里?

  在人工智能領域,廣東其實有著不俗的產業基礎。截至2024年10月底,廣東地區人工智能組織機構以近28萬戶的規模領跑全國,占據全國總量的14.7%。

  不過,在這輪DeepSeek掀起的話題中,有人指出,DeepSeek誕生于杭州,而非全國較早布局人工智能的廣東,難免顯得“失落”;而其創始人梁文峰來自廣東湛江的消息,更添一份“錯失”之感。

  廣東的“錯失”并非僅此一例。

  在DeepSeek之前,國內已有從“百模大戰”中突圍的“AI六小虎”(零一萬物、MiniMax、百川智能、智譜、月之暗面和階躍星辰)。這六家企業均來自北京、上海,無一是廣東企業。

  其中,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同樣出生于廣東。有人甚至拼湊出“生于廣東、成于外地”的“廣東大模型三杰”。除兩位大模型企業創始人外,麻省理工副教授何愷明更是“大有來頭”——他被認為是計算機視覺研究的翹楚,其研究被認為奠定了ChatGPT等大模型的基礎。

  對于人工智能,廣東的野心和決心一直很大。

  時間撥回2023年,各地掀起“大模型熱”。當年11月,廣東出臺《關于加快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的實施意見》,高調提出打造“通用人工智能最強省”,并將2025年核心產業規模的目標定位“突破3000億元”。

  經過一年時間,從數量上看,廣東大模型正漸成氣候。今年1月的一組數據顯示,廣東已發布64個大模型,數量居全國第二。而從中央網信辦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已備案信息來看,到今年1月,廣東共有31個備案的大模型,居全國第三,但與北京(107個)、上海(60個)差距較大,且身后還有浙江(26個)緊追。

  與“AI六小虎”相比,這些來自廣東的大模型特色突出:它們大部分背后都有騰訊、榮耀、TCL甚至南方電網等“大廠”的身影,直接脫胎于高校及其科研團隊的不多。

  據西南政法大學人工智能法學院院長陳亮此前分析,資源稟賦可能造成了各地差異:

  比如,北京強調人工智能研發端整體技術框架的創新性突破,上海以“大模型”應用為重點在全鏈條提供創新支持,廣東則側重于激發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效應來倒逼技術升級。

  目前看來,工業大模型的運用還處于初級階段。與產業伴生的發展模式,令廣東大模型的聲量尚不算強,特別是在備受關注的通用大語言模型上,沒能占據前列。

  但“因地制宜”不足以概括廣東“錯過”的全部原因。

  回到DeepSeek身上,比起“為什么不是廣東”,更多人關心“為什么是杭州”。一個焦點落在梁文峰的母校浙江大學上——

  被當地人津津樂道的“杭州六小龍”(游戲科學、深度求索、宇樹科技、云深處科技、強腦科技和群核科技),有一半位于浙江大學所在的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從浙江大學也走出了一個“機器人天團”。甚至有人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浙江大學對于杭州能夠發揮出斯坦福大學對于硅谷的作用。

  與之類似,扎根北京的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來自清華大學。此前,一個基于廣州大語言模型產業的調研發現,從清華大學走出來的創業者,已逐漸形成一套生態循環,一方面是學校的機制靈活、鼓勵創業,另一方面成功的校友本身就有帶動作用。

  而廣東的劣勢恰在于,頂尖的高校研究還不夠多。

  大模型通常被視為人工智能的“基座”,而在廣東,人工智能重應用的另一面則是輕基礎,缺乏大模型發展的土壤。

  以深圳為例,據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協會統計,2022年,其人工智能基礎層占企業總數量的8.13%,技術層占企業總數量的17.29%,應用層占企業總數量的74.58%。

  這種“金字塔”結構的背后,基礎研究和原創能力的短板尤顯突出。

  事實上,回顧上一輪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突破,廣東就曾得益于高校加持。曾在中山大學任教的數說故事創始人兼CEO徐亞波曾分析指出,幾個研發重鎮除了清華大學,還有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以及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商湯科技、云從科技等視覺識別領域的傳統“AI四小龍”,都成長于大灣區。

  眼下,在廣東瘋狂建高校的浪潮下,一批港澳高校北上,正打開當地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新空間。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例子是,2023年起招生的港科大(廣州),其當年計劃招首批3個本科專業中,就包括人工智能以及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在此基礎上,更多因子還能進一步發揮協同效應。在杭州,資金就是一例。

  上個月,杭州主政者在解碼“六小龍”創新活力時提到“三個15%”的科技投入政策:即市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要達到15%以上,市本級每年新增財力的15%以上要用于科技投入,同時統籌現有產業政策資金當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由此,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賽道企業,布局未來。

  當然,廣東在科創“鈔能力”上也不遑多讓。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全省研發經費投入為4802.6億元,研發投入強度為3.54%,研發人員數量為135萬,約占全國1/7。

  打敗馬車的,從來不是另一架更好的馬車。人工智能迭代發展速度驚人,眼下的“錯過”,也不意味著廣東沒有機會。

  當天會上,廣東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小鵬匯天集團董事長何小鵬也提及DeepSeek,但他給出了另一個觀察視角:如果說DeepSeek展現出了中國創業企業在數字世界中的大模型突破,那么,“自動駕駛和機器人領域則是在物理世界實現模型突破”,“廣東的企業一定能夠引領下一個潮流”。

  通過生成式AI,已可將文本轉化為視頻,“既然我能通過指令讓AI在視頻中完成動作,那么為何不能生成正確的指令來控制機械臂完成同樣的動作呢”?此前,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曾斷言,從當前的生成式AI到通用機器人的飛躍,其實并不遙遠。

  他指出,未來,將有三種機器人實現大規模生產,而且僅限于這三種,它們分別是汽車、無人機和人型機器人,因為它們都能在當前世界中部署,被稱為“棕色地帶”(即有待重新開發的領域)。

  而廣東恰能承接這一趨勢。從產業基礎來看,廣東規上工業增加值正在向5萬億元邁進,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國1/8,規上工業企業數達7.39萬家、約占全國1/7,居全國第一。

  更難得的是,廣東還能實現制造與人工智能的有機融合。黃仁勛此前公開談到,大灣區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擁有機電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地區。另外兩個機電工業強國是日本和德國,但其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遠遠落后。

  一些具體的優勢也在廣東不斷涌現。據當地媒體報道,在人工智能基礎層,華為、騰訊、云天勵飛等龍頭企業在高端智能芯片、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傳感器等細分領域,均處于國內外領先地位。

  在工業大模型應用局勢不甚明朗下,擁有獨一份機遇的廣東,有必要充當領頭羊的角色,在人工智能下半場撐起屬于國產品牌的一片天。

  盡管如此,在不少人看來,廣東的動作還要更快一些。

  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崟曾指出,廣東一方面要鼓勵大模型團隊找準行業或場景數據優勢錯位發展,探索大模型商業化模式和產業化發展路徑;另一方面,則要針對醫療、自動駕駛等重點領域,開放更多應用場景,并制定相應的技術規范和標準,提高大模型在不同終端設備上的性能和效果。總而言之,就是要提高工業與人工智能對接的速度。

  黃仁勛說,“我會緊緊抓住這個機遇”。廣東也理應如是。

你可能想看:

轉載請注明來自造財(上海)財務稅務代理有限公司,本文標題:《第一大省,深度求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
網站統計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