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世界經濟論壇年會_2025冬季達沃斯
新浪財經北美站 康路 發自瑞士達沃斯
當氣候危機、經濟不確定性、技術變革與地緣政治挑戰席卷而來,人們常常會感到茫然無措。然而,在達沃斯的幾天里,盡管感受到了焦慮的氛圍,但依然有樂觀主義的光芒。在這座全球精英匯聚的小鎮上,幾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在不確定的時代,樂觀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
片段一:大雪中的微笑
小鎮上,我們偶遇了豪車租賃公司Top Alliance的CEO。他為來達沃斯的精英群體提供從寶馬、奔馳到防彈車、直升機等各類車輛服務。但他回憶起達沃斯的經歷時也會想起曾經的天降橫禍。2018年,他曾經面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
清晨醒來,他發現不僅自己的車被完全埋住,車場里供客戶預訂的車輛也全都深陷雪海,無法動彈。
“那怎么辦呢?”
“還能怎么辦?” 他迅速從歐洲其他國家緊急調派車輛和司機,盡管成本高達平時的兩到三倍,但竭盡全力為客戶履約。這一年,公司損失不少。但他卻在雪地里拍下了一張微笑的照片——站在被大雪掩埋的車旁,他看起來輕松又豁達。
最艱難的時刻,也許會成為未來最難忘的回憶。真正的樂觀,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在逆境中保持向前的勇氣與行動力。
片段二:餐廳老板的靈活應對
采訪的間隙,我們走到會場主街尋找餐館。在一家門臉不大的亞洲餐廳門口,發現餐廳已經座無虛席。就在我們以為要另覓他處時,老板露出神秘的笑容,帶我們七拐八繞進入地下室。
地下室墻壁上掛滿了某公益組織的宣傳畫,顯然曾是達沃斯期間的機構展示空間。老板說,原本這個空間今年也被人預定了,但客戶臨時取消,無人接手。他索性將其改造成餐廳的分廳。
于是,我們在保護兒童權益的宣傳畫中,圍著一張大會議桌,享用了在達沃斯的第一頓午飯。盡管一碗面條加一瓶水的價格高達32瑞法(約合250元人民幣),其他食客顯然并不在意,畢竟在達沃斯找到性價比高且私密的用餐空間,并非易事。
這一經歷讓我感受到,企業家精神并非盲目樂觀,而是一種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不確定的經濟趨勢以及未知競爭壓力時,積極調整的應對能力。靈活并非隨意,而是明確目標后,始終保持開放與適應的心態。
片段三:科技與跨文化交流的未來
在世界經濟論壇的這一周,我常常感慨,大會主廳里場場爆滿的盛景,似乎已經一去不復返,是否意味著世界的共識正在減少。但同時在這一周,我與德國人吐槽德國的能源政策,看瑞士副市長展示中國制造的機器人,與美國人討論如何從TikTok搬運內容到小紅書,和巴西企業探討可持續發展。
無數的私人聚會與跨國分享讓我看到,建立小范圍共識和合作的可能性。
諾獎得主斯賓塞的一句話卻讓我記憶深刻:“懷舊無用,關鍵在于如何建立新的秩序。”
技術可能也在悄然改變跨文化、跨語言交流的樣態。為了和Meta首席科學家楊立昆聊一聊,我決定守候在會場門口碰碰運氣。盡管他行程緊湊,但依然抽空與我簡短交談。他提到,自己十分欣賞中國的工程師團隊,例如Deepseek的實力。
我注意到,楊立昆全程佩戴著具有攝像頭功能的Meta新研發的Ray-Ban智能眼鏡。據說這款眼鏡已經可以實現實時翻譯。我不禁想,這項技術是否能在未來促進更多文化間的溝通與理解。
然而,跨文化交流的難點不僅僅在語言,更在于如何理解彼此的立場與思維方式。正如一位法國金融家在參加完一場亞洲企業活動后對我說:“這次活動刷新了我的認知。在歐洲,人們談起地緣政治時,第一反應總是烏克蘭,而不是美國。”
我不禁好奇,楊立昆眼鏡中的我們究竟是什么樣子?如果未來的技術能在翻譯語言的同時,幫助我們站在彼此的立場思考問題,世界會不會因此變得更美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