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资源在线播放_在线黄色免费_欧美在线视频看看_亚洲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于學軍:貨幣環境發生變化,突破更需深入創新

于學軍:貨幣環境發生變化,突破更需深入創新

陶雯清 2025-01-03 滾動科技 61 次瀏覽 0個評論

專題:2024銀行家金融創新論壇

  2024銀行家金融創新論壇暨銀行家金融創新成果發布會于11月23日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以“金融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為主題。原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出席并發表主題演講,以下為他在本次論壇發表的重要觀點。

  2024年以來中國的貨幣環境發生較大變化

  首先看貨幣供應量。我國的貨幣統計分為三個層次,即M0、M1、M2,稱為現金、狹義貨幣供應量和廣義貨幣供應量。簡單分別一下,M0即流通中的現金,M1是現金加上企事業單位的活期存款,M2是在M1的基礎上再加上企事業單位的定期存款、居民的儲蓄存款,還包括所有的其他各項存款,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貨幣統計口徑。

  先說M0即現金。相信現在所有的人都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現實感受:近十幾年來,隨著微信、支付寶等手機支付功能的開發和發展,現在人們的口袋里已幾乎不需要攜帶現金,走到哪里都是手機支付,確實方便、簡單,現金支付的場景大幅減少。從統計數字上,也可以尋覓到這種變化:在2012年之前,中國的現金投放每年都保持雙位數以上的增長,其中2010年增長16.7%,是增長較快的一年;但之后增速明顯降低,2012年即由上年增長13.8%降低為增長7.7%,2014年進一步降為只增長2.9%。直到新冠疫情發生前的幾年里,基本上每年大約增長3%—5%。應該是因為受新冠疫情的沖擊,在2020年之后全國現金投放明顯增大,2020—2023年,分別增長了9.2%、7.7%、15.3%和8.3%,平均約在10%以上,即明顯高于疫情發生前的水平。這種情況一直持續至今,2024年前九個月同期比仍保持11.5%的增長水平。現在到處都不使用現金了,但每個月現金投放卻仍保持大幅增長,這顯然有些不合常理,什么原因?問了不少相關人員,但都不得其解。

  再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在新冠疫情暴發前的三年即2017—2019年,每年增長維持在8%多一點,當時被認為是一個合理的正常水平;新冠疫情對經濟形成明顯的負向沖擊,宏觀調控部門迅速出臺刺激性經濟政策,不斷加大貨幣信貸投放,致使M2增長出現上升,2020—2023年,四年平均每年大約增長10%左右,明顯高于疫情前的增長水平。但2024年以來,增速卻明顯下滑,9月末的M2余額達到310萬億元,同期比增長6.8%。表面上看,這個數據問題不大,但仍然感覺保持增長不易。

  問題主要反映在狹義貨幣供應量M1的減少上。至9月末,M1余額為62.8萬億元,同比下降7.4%;從數額上看,比上年末大約減少5.2萬億元。這是我國貨幣供應量指標自設立以來的歷史最低,從而出現了所謂的M1和M2剪刀差不斷擴大的問題,6.8+7.4=14.2,即兩者相差14.2個百分點。

  M1的構成主要是流通中的現金和企事業單位的活期存款,既然同期現金投放增加較多,M0保持高速增長,那么M1的下降就一定是企事業單位的活期存款。簡單計算一下,這一項大約從上年末的56.7萬億元減少到2024年9月末的50.6萬億元,兩數相減,大約下降6.1萬億元,減幅達10.8%。

  這應當是2024年以來,我國經濟、金融(包括財政)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怎么形成的呢?初步分析應該有三個原因:一是從2024年4月開始嚴禁銀行手工補息攬存,使資金空轉套利空間縮小,存貸虛增壓縮;二是人民幣與美元存在較大的利差,驅動資金滯留境外;三是企事業單位存款出現定期化趨勢(包個人儲蓄存款同樣如此)。這個問題很重要,不改善、不解決,經濟恢復增長就面臨很大的挑戰。

  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出現的下行壓力,實際上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表面上看到的各種困難,例如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財政收支緊張、內部需求不足、企業經營效益下降等;二是通縮的影響或資產負債表收縮,這似乎是看不見摸不著,但實際上又無處不在。從2024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公布的財務報表來看,營業收入合計為53萬億元,同比下降0.87%;實現的歸母凈利潤為4.4萬億元,同比下降0.53%。這說明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益出現收縮。

  中國的貨幣環境受到外圍國際環境的較大影響

  自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歐美等發達國家均實行了超寬松的財政、貨幣刺激政策,加之疫情一度使供應鏈中斷,以及俄烏沖突等地緣政治的影響,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發生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為應對通脹形勢,從2022年3月開始,美歐等主要國家持續提高各自的政策利率。以美聯儲為例,基準利率由之前的零利率提高到5.25%—5.5%的歷史較高水平。與此同時,由于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國內政策部門卻不斷下調利率,以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即LPR為例,2019年8月創設時為4.25%,幾年來連續下調,最新已降低到3.1%的歷史最低水平。當然,LPR與美聯儲基準利率不是同一種利率,這里只是作簡單的趨勢性對比。總體來說,美國和中國,一個調高利率,一個調低利率,致使兩國之間的國債收益率水平出現逆轉,即過去長期以來中國的國債收益率高于美國,外資進入中國有套利空間,但自2022年美國提高利率、中國反向降低利率之后,美國的國債收益率快速升高,中國的卻持續下滑,結果就出現了中國明顯低于美國的“倒掛”現象。以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例,近期美國約為4.2%以上,中國約為2.1%。致使近三年來的國際資本向美國流入,人民幣匯率總體上面臨貶值壓力。在進出口貿易保持較大順差的情況下,外匯儲備卻鮮有太多增加;外商直接投資明顯下滑,在2023年下降13.7%的基礎上,2024年前三季度又下降30.4%。這與M1的減少,表面上看并無直接關系,但實際上卻有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

  隨著美歐等發達國家的通貨膨脹逐步得以控制(美國降到3%以下,歐元區則降到2%以下),全球貨幣政策方向又進入新一輪的下調周期。美聯儲已分別于2024年9月和11月調低50和25個基點,現已降至4.5%—4.75%,預計12月還將有一次政策會議,大概率會再調低0.25個百分點。歐洲與美國的情況大致相同,歐洲央行且已先于美國作出降息決定,在其歷史上尚屬首次。從大的趨勢看,2025年美歐等外圍環境處于降息通道,但進程和幅度也存在一定的變數。尤其是美國總統大選初定,面臨政府更替,最近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又發表新的政策解讀,使降息進程更難預料。對中國而言,2025年外部貨幣環境的壓力有望進一步釋放。

  我國銀行業的資產負債結構發生很大變化

  2024年三季度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達到440萬億元,同比增長7.3%;其中以債券投資為主的投資業務增長8.4%,所占比重有所上升。而在負債端,總負債突破400萬億元大關,達到404萬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儲蓄存款增長10.4%,同業負債增長22.7%,這兩項占負債總額的比重明顯上升。資產負債結構出現的變化以及存貸款利差的持續收窄,使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明顯下降,2024年前三季度共實現凈利潤2.18萬億元,同比僅增長0.8%;凈息差下降到1.49個百分點,比2023年同期和2024年初進一步分別縮小0.17和0.15個百分點。據42家上市銀行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合計比2023年同期減少1.05%,其中利息凈收入減少3.19%,手續費及傭金減少10.75%;同時投資收益卻增長23.9%。幾乎所有的上市銀行在其公告中均稱,2024年盈利增長主要依靠債券市場,上半年中國的債券市場表現不錯,成為銀行業重要的盈利來源。

  在新形勢下金融創新需要不斷深化和精細化

  金融業與各行各業一樣,在中國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和發展中取得了巨大進步,尤其在金融科技上突飛猛進,已實現全面的電子化,市場化水平和風控管理技術也有明顯提高。但創新,包括金融創新和各個領域的創新,實際上是永恒的主題,永無止境,永遠不能停步。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經營環境出現的明顯變化,銀行業整體增長開始放緩,利息空間受到擠壓;在這種格局下,銀行業需要更加積極進取,繼續加大科技投入,使經營管理更加精細化。金融科技仍是重要抓手,要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繼續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為金融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更安全更便捷的金融服務。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五篇大文章”,是銀行業等各類金融機構共同努力的方向,雖然股貸債保等各個方面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有改進和完善的巨大空間。而新質生產力關系到國家的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問題,是銀行業等金融機構著力支持的重點,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持續努力,更加積極地探索有效的方法,力爭作出最大的貢獻。

你可能想看:

轉載請注明來自造財(上海)財務稅務代理有限公司,本文標題:《于學軍:貨幣環境發生變化,突破更需深入創新》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
網站統計代碼